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号召,助力提升基层社会理效能,2025年9月2日,学院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红旗镇永胜村,开展以“金融反诈进乡村,安全防范入民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将专业的金融反诈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
实践团队抵达永胜村后,受到了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民们的热情欢迎。活动伊始,辅导员单宝成老师向村民们简要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了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提升金融安全意识、增强防范电信诈骗能力对于守护好个人“钱袋子”、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活动期间,同学们在村文化广场、小卖部、田间地头等村民聚集场所,向过往村民发放精心制作的宣传单。宣传材料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重点列举了当前高发的“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虚假征信修复”“网络贷款”“杀猪盘”“虚假购物服务”“冒充领导熟人”“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等十大典型诈骗案例,深刻揭示了诈骗分子的常用伎俩和话术。
除了案例讲解,同学们还着重向村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和青少年,科普了“电诈‘工具人’”的常见形式及其危害性。“有的诈骗团伙会利用高额回报诱骗村民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支付账号或者帮助其架设通讯设备(GOIP)、引流推广,不知不觉中,您就可能成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甚至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位参与讲解的同学耐心地向围观的村民解释道。同学们通过真实案例剖析,警示村民务必保管好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拒绝任何形式的“好处费”诱惑,避免因小失大,沦为犯罪“工具人”。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村民们就自己或家人遇到过的疑似诈骗情况积极提问,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一一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和提醒。永胜村村民张大爷表示:“这些娃娃们讲得清楚,我们听得明白!以前接到些奇怪电话半信半疑,现在知道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得多长个心眼,回去也得跟家里人都说说。”
永胜村党总支书记对此次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学生们带来的反诈知识非常及时、实用,形式活泼,贴近我们农村的实际,增强了村民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对我们村构建‘无诈乡村’、提升治理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次金融反诈基层治理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永胜村村民的防诈反诈意识,为筑牢乡村安全防线贡献了青春力量,也展现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是高校社会实践与基层治理需求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文 稿/单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