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辅导员单宝成带领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6名学生赴林甸县红旗镇永胜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参观等形式,师生们深入了解了该村在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亲身感受了“一强四带”模式带来的乡村蝶变,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活动中,学院师生与永胜村党总支书记孙殿祥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座谈。孙殿祥详细介绍了该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之路。他强调,永胜村坚持“一强四带”党建品牌,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孙殿祥分享道:“2020年以来,我们通过支部引路、产业铺路,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0万元增至2024年的191万元,翻了近两番。今年,我们正推进果蔬大棚扩建和农产品深加工,力争收入突破200万元。”座谈会上,学生还了解到村党组织在治理上的创新: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划分12个网格,实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推行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群众事务决策参与率达85%。
座谈后,师生们实地参观了永胜村的核心产业项目——果蔬大棚示范基地。大棚内番茄、香瓜等作物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碌采摘。孙殿祥现场解说:“这些大棚由村集体投入28万元建成,年利润2万元,吸纳了10名村民稳定就业。我们还在闲置期轮作蒲公英等作物,探索‘党建+庭院经济’模式,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学生们亲身参与番茄采摘,聆听村民讲述“家门口就业”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的活力。学生感慨:“大棚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村民的‘致富棚’。我学到了党建引领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永胜村的环境整治和文明建设也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村内道路整洁、太阳能路灯林立,文化广场融入北大荒精神元素,成为村民休闲阵地。孙殿祥介绍,近年来村集体投入100余万元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改造围栏2200米、安装路灯200盏、修整沟渠800米、清理垃圾150吨,村容村貌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同时,通过道德评议会和“五好家庭”评选,涵养文明新风。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辅导员表示,永胜村的“一强四带”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展望未来,孙殿祥信心满满:“永胜村锚定‘产业更强、环境更美、治理更优、生活更好’的目标,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欢迎更多青年力量加入,共筑振兴梦!”
文 稿/单宝成